赤乌网 首页 瑞昌新闻 赤乌风采 查看内容

瑞昌采茶戏

2020-7-18 00:00| 发布者:chiwu| 查看:621| 评论:0|原作者:瑞昌网|来自:瑞昌旅游局

摘要:瑞昌地处长江南岸,古属吴头楚尾,有青铜故里之称。既与吴越文化相互影响,又与楚文化密切关联。境内山清水秀,人杰地灵,文化底蕴深厚。特定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,孕育了一批个性鲜明,内涵丰富的传统民间文化艺术 ...
      瑞昌地处长江南岸,古属吴头楚尾,有青铜故里之称。既与吴越文化相互影响,又与楚文化密切关联。境内山清水秀,人杰地灵,文化底蕴深厚。特定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,孕育了一批个性鲜明,内涵丰富的传统民间文化艺术,瑞昌采茶戏则是民间戏曲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。1985年和1999年瑞昌采茶戏被载入《中国大百科全书》和《中国戏曲音乐集成·江西卷》。2008年瑞昌采茶戏被列入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一、历史渊源

     瑞昌采茶戏,旧称茶灯戏,民间俗称茶戏。其主要流行地区为瑞昌、九江、湖口、德安、都昌、彭泽及湖北广济、黄梅、阳新、浠水、通山、咸宁、安徽宿松、太湖等地。

     明代,瑞昌、九江一带的灯彩十分盛行,每逢元宵佳节至二月花朝都要结队玩灯贺彩(即玩花灯、唱茶歌的表演形式),热闹非凡。据《隆庆瑞昌县志》记载“时南源放灯,尤为极盛,延绵数里,照灯火如昼,终夜吭歌,引极乐至宵。”明末,赣东茶灯戏由吴城镇(江西四大名镇之一,此地商业交往经济繁荣)传至赣北,并与瑞昌灯彩相结合,形成瑞昌特色的茶灯戏。清乾隆年间(1765年),洪水横溢,江堤尽溃,灾民外出,逃荒而来的黄梅采茶戏三角班,又与瑞昌茶灯戏揉合在一起,从而形成了瑞昌采茶民间小戏,后称采茶戏。

     清道光年间(1821-1850年),瑞昌采茶戏由三角班迅速发展成为半班,民间先后成立了许多茶戏班社。如:瓜山班、洪源班、小源班等,洪下源瓜山班是第一个组建的茶戏班社。至解放前,该班师承六代:周才友—-周英荣—-徐庭梓—-周升仁—-徐虞贤—-杨开仟。造就了一批德高艺精、颇有名气的采茶戏艺人,其中周英荣、杨开仟堪称一代宗师。由于各戏班社广泛巡演于农村乡镇,相互竞争与相互容纳,不断丰富和提高了采茶戏的演唱技艺,从而促进了剧种向前发展。1955年瑞昌组织百余民间采茶戏社团,举行秋季民间戏剧大汇演,以瓜山班艺人为主吸收新的文艺工作者,组建县采茶剧团。1956年7月经瑞昌县人民政府批准,正式成立“国营瑞昌采茶剧团”,使瑞昌采茶戏走上了新的继承和发展之路。

     在党的“百花齐放、推陈出新”的文艺方针指引下,新老文艺工作者对瑞昌采茶戏进行了全面挖掘、抢救和保护工作。1956年,张绪纲、吴本其等音乐工作者根据老艺人演唱的传统唱腔认真记谱、整理,并编印乐谱,采用“文武场”乐队伴奏,使瑞昌采茶戏唱腔音乐有了一次飞跃性的发展。“文革”后,张绪纲又对采茶戏唱腔进行改革,并编成《九江采茶戏音乐》(因瑞昌采茶戏在九江地区具有代表性)、《瑞昌采茶戏锣鼓曲牌》。1981年,为使采茶戏更好的得以延续和传承,再次请回老艺人,由范荣芳记谱,将传统唱腔全部重新演唱并录音。范荣芳经过数十载尝试、革新,使采茶戏唱腔定调、主胡定弦得到了变革,且具有系统化、规范化。他重新整编出版的《瑞昌采茶戏唱腔选编》,把瑞昌采茶戏唱腔音乐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。1987年,瑞昌成立了戏剧创作研究室,以闻先明同志为主,整编了大小剧目三十六大本、七十二插围(折子戏)。同时,还创作和改编了一批新剧目。自此,瑞昌采茶戏有了名副其实的文字脚本,从而更加巩固和完整。

二、内容形态

     瑞昌采茶戏内容丰富,形式活泼,剧情大多反映社会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。包括礼义、忠孝、贤良、爱情、神话等。如《双插柳》、《姐妹摘茶》、《荞麦记》、《卖棉纱》、《方卿拜寿》、《货郎卖花》、《会母》、《王氏劝夫》、《苦媳妇》、《红梅惊疯》、《劝细姑》等。因受黄梅采茶影响,也有部分移植剧目,如《蔡鸣凤辞店》、《喻老四推车赶会》、《李乙卖女》等。

     瑞昌采茶戏传统演出的音乐形式是用打击乐伴奏及众人应和帮腔,没有丝弦乐器。早期,取一节碗口粗茅竹置于方桌上,以竹筷或木棍击竹节代鼓板,示轻重快慢为板眼,称之为“武场”。打击乐设座于场地或戏台正中靠天幕处,演员在锣鼓前面表演。后又用一长凳,大锣悬于凳头,上置二拔,由一人操作谓之打“夹手”。再进一步,在一长凳上立一木杆、横栓、右悬大锣左坐钹,小锣吊于大锣下,一人敲击兼司鼓。“三角班”进入“半班”时期,采茶戏班社又前进了一步:即由原两旦一丑或两丑一旦加进生、末、杂(包括净)等行当,由五名演艺者加两位场面(即司鼓、夹手)紧凑合成一个演出体。在每段唱腔起板、落板句及中间放吊等处,后场人等都要“凑后台”(即帮唱),一场戏演下来既紧张又劳累,若能加上一人,则轻松了。再加一人者,简直是唱“神仙戏”了。故此,采茶班就有了“七紧、八慢、九逍遥”之说。

     瑞昌采茶戏属板腔体剧种,人称“八板十三腔”。音乐共分四部分:(一)正本唱腔。1、平板类;2、花腔类;3、汉腔类。(二)杂调类。(三)曲牌类。(四)打击乐类。

     (一)正本唱腔:
     1.平板类,它是瑞昌采茶戏的主要唱腔,亦称“开口腔”。包括不同行当的平板、拨子、诉板等,它适合于表现多种感情,又可控制长短快慢,故应用较广。平板类唱腔呈六句头形式(即六个乐句组成)。第一句为“起板”,第二句为“下句”,第三、四句为滚句(即主体反复句),第五句为送板,第六句为“落板”。通常每段唱腔有一个附加吊板(即放吊),便于表演和转腔。平板又称“漏板”,漏而有规律、有特色,人称“漏板采茶”。一般在下句和三、四滚句,送板和吊板中漏掉强拍,而在弱拍起唱,这是瑞昌采茶戏板式结构上的一个显着特点。平板类调式多为男宫女徵。其乐句结构、唱词、音域、风格大致相同。火攻、导板、散板等乐句结构、唱词均不同。调式、调性、主音、宫系等除男火攻外,其它都基本相同。

     2.花腔类:花腔类宜于表达欢快喜悦之情。常呈起、承、转、合四句头形式,习称为“起板”、“下句”、“送板”、“落板”。通常也有附加“吊板”,多为徵调式。

     3.汉腔类。汉腔类包括有汉腔、叹腔、还魂腔、哭腔等,宜于表现悲伤、惆怅之情。乐句结构类似于平板的六句头。调式有宫、徵、羽等。腔类唱腔(除花腔外)与板类唱腔之区别,其乐句结构、功能运用、唱腔音域、风格韵味等均不同。

     (二)杂调类。瑞昌采茶戏杂调类十分丰富,其中一部分是江南或全国流传的民歌小调,但演唱风格已向地方化发展了。杂调类多属四句结构,也有赶五句的,极少相互通用。

     (三)曲牌类:传统采茶戏无曲牌(因没有“文场”乐队伴奏),但随着不断发展,曲牌来源于两个方面:1、从大剧种及民间丝弦锣移植。2、从地方民间小调吸取而来,形成既与其他剧种有相似之处,但又有本剧种独特风格。

     (四)打击乐。瑞昌采茶戏打击乐大都用本剧种锣鼓点,也有极少数从大剧种移植而来。锣鼓点穿插唱腔中演奏、托垫,极富地方特色。

     瑞昌采茶戏念白采用中州韵与方言结合,令人亲切、感人、耳熟能详,凸现本地剧种语言特征。

     1956年自“国营瑞昌采茶剧团”成立后,建立文场乐队,常用乐器有:高胡(主胡)、二胡、中胡、大胡、琵琶、三弦、竹笛、唢呐等。唱腔调式:徵调式1=bE  宫调式1=bB。

     瑞昌采茶戏在表演形式上简单朴实,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。以旦角戏为例:凡旦角出场手中不离一大两小道具:阳伞、扇子、手巾(手帕)。

     一代宗师杨开仟师傅的看家戏《劝细姑》,一支黑布伞伸出马门(出场门)口愰了两愰,然后何氏背对观众退出马门,至上九龙口转身,右手伞下垂拄地,左手帕捂口,脚下一个趔趄步,用两眼左右一睃,生怕路人见笑,将一个长年禁固的“堂客”,偶尔回娘家多喝了两盅略显醉态的中年妇女刻画得淋漓尽致。

     名噪一时的男旦,“瓜山班”杨开仟弟子邓见学的《小辞店》,当卖饭女柳凤英唱至与蔡客人难舍难别之时,右手执扇半摭流泪脸盘,左手扬巾,上下翻飞,前后旋转,口中念念有词:“舍不得你蔡客人咯,疼心的脑人的,摘我肝断我肠的,哎哟哟,我的哥喂一个冤家……。”观众每看到此处纷纷叹曰:金莲步、水蛇腰、手巾头摭住观音头,她叹不尽,我看不够。

     瑞昌采茶戏五六十年代在武汉唱红了半边天的旦角邓筱玲,在师傅邓见学亲授的一出《卖棉纱》里的“纺棉纱”动作中,将扇子和手巾(手帕)玩弄得妙不可言;交腿坐于低凳,右手兰花指夹住扇中,平放腰侧绕圈,似握住纺车摇把纺纱。左手兰花指勾住左侧大头(妆饰)的丝尾子上扬,以示棉纱,两眼紧追着纺车(虚拟)运转,棉纱伸缩左右,如此演技精到别具一格,令观众叫绝。

三、特征价值

     (一)“糯米采茶”是瑞昌采茶戏的主要特征。旋律流畅,委婉抒情,优美动听。长江中下游南北两岸观众嘉赠“糯米采茶”,以形容其韵味浓郁甜美,柔糯粘人,百看不厌。

     (二)“漏板”(弱拍起唱)是瑞昌采茶戏板式结构上的显着特点。如正板唱腔“平板”类,除了起板,落板,中间各板都有固定的“漏板”(即下句和三、四滚句中漏掉强拍,而在弱拍起唱),第五句送板或“放吊板”都是漏掉第二板,而在“眼”上起唱,如此乐句和唱法被民间俗称“漏板采茶”。

     (三)男、女板腔的旋律篇幅是一致的。花腔类无论是六句头还是四句头,男、女唱腔各段篇幅没有男长女短或男短女长的现象。即“板”、“眼”完全一致,甚至连旋法的规律都是相同的,每段唱腔的每个乐句都是如此。

     (四)在平板类和花腔类唱腔中,绝大部分都是男腔必有女腔。如男平板、女平板,男二拨子,女二拨子,男诉板、女诉板、男花腔、女花腔等都是很对应的。这样,男、女板腔相互转换都很协调自然,风格和规律也很统一,剧种唱腔的特色和特点都很明显。

     瑞昌采茶戏历史悠久,业绩辉煌,是赣北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。从而,为保护和发展这一民间地方剧种具有以下重要价值。

     (一)戏剧研究价值。戏剧是中国古老的一种传统综合性艺术,地方戏曲是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。通过对瑞昌采茶戏的挖掘和研究,可以了解其历史的起源、发展与其它剧种的相互密切关系。

     (二)优秀的传统民间戏曲艺术是组成中国民族文化的基因。瑞昌采茶戏来自民间,源于生活,是长期以来劳动人民在创造利用、发展和丰富起来的民间戏曲文化,世代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。

     (三)优秀的传统民间戏曲文化,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。瑞昌采茶戏经过数代艺人的挖掘、传承和发展,已形成浓郁的地方风格和音乐特征。保护了这一传统戏曲艺术,就是保护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财富。

四、传承发展

     瑞昌采茶戏艺人经过长期交往,相互搭班,教戏学戏,同台献艺,取长补短,吸收应用,形成了瑞昌采茶戏独特风格,也造就了一批优秀的演艺人才。继杨开仟之后,传承弟子有杨能美、周平钊、邓见学、邓筱玲、朱巧敏等,他们为传播和振兴瑞昌采茶戏,无私奉献、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技艺传给一代又一代,确保后继有人,代代相传。

     杨开仟(1905-1974)俗称大老杨,瑞昌洪下源瓜山北杨人,是瓜山班第六代传人。他自幼家境贫寒,十二岁拜师学艺,专攻旦角。喉嗓甜润悦耳,清脆动听。二十岁出道,领瓜山班在赣、鄂、皖边境地区巡演。享有“茶戏小旦王”、“红七县”、“盖三省”之美誉。他率瓜山班进入瑞昌采茶剧团后,为培养新生力量竭尽全力,几代旦角中坚均出其门下,如杨能美、邓见学、陈战珠等。其代表作《劝细姑》一九五八年被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收录存档。曾当选为瑞昌县人民委员会委员。

     邓见学(1927年—  )俗称细老邓。瑞昌洪下源瓜山老屋邓人,十三岁拜师杨开仟,专功旦角,身材苗条,扮相俊美,曾为名噪一时的茶戏男旦。进入专业剧团后,歇艺授徒,专心教学,瑞昌采茶剧团名角名旦大多出自其门。如:邓筱玲、余宝琳、王月英、潘彩云、朱巧敏、邓见秀等。其代表作有《小辞店》、《思怀》、《赶学》等。2008年他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瑞昌采茶戏代表性传承人。

     邓筱玲(1944—1968),女,瑞昌采茶剧团尖子演员,头牌花旦,师从邓见学。她天生丽质,扮相清秀,嗓音甜润。1959年10月与云南省京剧团同台演出,得到京剧艺术家关驌驦的称赞:“小姑娘活儿真漂亮,漂亮极啦!”其代表作有《三姐下凡》、《刘三姐》、《江姐》,俗称三出姐儿戏。瑞昌采茶戏在赣、鄂、皖等地被她演绎得红红火火。

     朱巧敏(1948—  ),女,瑞昌市采茶剧团,国家三级演员。1959年参加瑞昌采茶剧团工作,师从邓见学,专攻青衣、花旦。且善女扮男装,生、旦两门抱。在几十年的演艺生涯中,扮演了戏剧中许多人物角色,培养了一大批专业剧团采茶戏艺术新秀。如:柯云霞、曹玉萍、曾国英、朱艳春等。1972年由她主演的《战长河》代表九江地区参加省文艺汇演,获优秀演员奖。1988年由她演唱的采茶戏《梁祝》哭坟一折,由中央福建前线广播电台录音采用对台播出。其代表作有《红梅惊疯》、《梁祝》、《孟丽君》等。2008年她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瑞昌采茶戏代表性传承人。

     瑞昌采茶戏自1956年有了专业演出团体—瑞昌采茶剧团。历年来,广泛巡演于赣、鄂、皖、湘、闽、浙等地,深受广大观众欢迎和喜爱。为了不断培养瑞昌采茶戏接班人,从1958年至2008年瑞昌采茶剧团先后九次面向社会招聘演职员,充实艺术活力,造就出一大批采茶戏优秀演员。如:邓筱玲、柯亨耐、曹树霞、董洪高、陈战珠、彭庚麟等,他们多次在省、市及国际小戏艺术节大赛中获奖,受到领导、专家及同仁的一致好评。1958年瑞昌采茶剧团奉调庐山为中央八届八中全会演出,受到中央领导赞誉,1958年至1963年瑞昌采茶戏六进武汉、五进民众乐园,《武汉晚报》多次采访报道“吊足了观众味口,粘住了戏迷脚跟。”1985年采茶戏《楚三怪娶亲》(彭庚麟、张梅青主演),在华东地区调演一举夺得编剧、导演、音乐、舞美、表演五项大奖。剧作家吴祖光、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看完演出后,连道三声“好戏、好看、好听!”、“欢迎你们来北京演出,我们为你们打场子。”摄影家吴刚将剧照刊登在《戏剧报》1985年第五期上。1984年和1989年传统采茶戏《红梅惊疯》分别荣获九江市专业剧团演出青年演员一等奖和江西省赣剧、采茶戏调演三等奖。2004年瑞昌采茶戏《春锣》应邀参加“中国滨州、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”演出,荣获剧目银奖、编剧奖和优秀演员奖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、山东电视台、《人民日报》、《文汇报》、《江西日报》等新闻媒体先后对瑞昌采茶戏进行专题报道。近年来,瑞昌采茶戏始终坚持“三贴近”,走进农村、服务人民。省文化厅和九江市人民政府分别授予瑞昌采茶剧团“百团百戏下农村”和“文化工作先进单位”。目前,瑞昌采茶戏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个,农村业余剧团19个,既演黄梅戏又唱采茶戏,正式挂牌瑞昌采茶戏业余剧团2个。他们长期活跃在农村乡镇,为弘扬和发展瑞昌采茶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。


信息来源:瑞昌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
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
最新评论

图文热点

2023-2024瑞昌联盛跨年购暨超级新年美食游乐嘉年华12月29日盛大开幕! ... ... ... ...
2023-2024瑞昌联盛跨年购暨超级新年美食游
“互联网+第四方物流”供销集配暨数字供销全国示范项目签约落户瑞昌 ...
“互联网+第四方物流”供销集配暨数字供销

热门推荐

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